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数字党建 > 清风廉影 > 正文

清风丨不计当时誉 追寻千秋功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04-04 】 点击:

东晋谢安镇守广陵期间,发现甘棠西北为湖,地势西高东低,旱涝频繁交替,庄稼连年歉收,百姓苦不堪言,便组织人手在湖上筑起拦水大堤灌溉农田,“随时蓄泄,岁用丰稔”。一段时间后,远近渔农聚集甘棠,生产作业,遂成繁荣集镇。《晋书》评价谢安此功曰:“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

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埋头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最终会留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政绩政声。在历史上,谢安筑埭治水与之前他在淝水之战中的卫国之功相比,并不显赫,之所以“去后为人所思”,原因在于他“不计当时誉”,着眼久远,解决了长期困扰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难题。此举虽付出多且一时难见成绩,但它关涉长远,能让后人世代受益,可谓“追寻千秋功”。

“当时誉”是显功,看得见、摸得着,周期短、见效快;“千秋功”是潜功,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周期长、见效慢。是求“当时誉”还是求“千秋功”,考验着为官者的眼光和胸襟。战国蜀郡太守李冰上任之初,见蜀地灾情严重,洪水季节常东旱西涝,便立志治理水患,他倾注一生的心血,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此,灾害多发之地变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该工程历经2000多年风雨侵蚀,至今仍福泽着人民群众。事实证明,唯有放下个人的名利得失,着眼“久远之利”,胸怀“天下之利”,拿出“滴水穿石”的韧劲,坚持不懈,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前面的深谋远虑、铺路垫石,就没有后面的显山露水、出彩出色。越是长久基业、长远大计,越离不开“甘坐冷板凳、甘吃清苦饭”的“种树人”默默付出,越呼唤一批接一批“不计当时誉,追寻千秋功”的“拓荒者”前赴后继。

做潜功、求潜绩,甘当发展征程上的“种树人”和“拓荒者”,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自古及今相沿不辍,并被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扬光大。“四有书记”谷文昌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筑起绿色长城,最终治服了风沙;人民的“樵夫”廖俊波为改变政和县工业落后的状况,提出建设工业园区,当时不少干部顾虑重重,他鼓励大家说:“这是背石上山,再难我们也要干”;“当代愚公”黄大发埋头苦干一辈子,只为修好一条渠……他们把人民利益和历史责任置于个人的荣辱升迁之上,甘做打基础、增后劲、作铺垫、利长远的工作,以实绩赢得了党心民心,留下了不朽之名。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奋斗姿态。在干事创业中,能不能正确处理“大我”与“小我”、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是考验党员干部政绩观的“试金石”。唯有摒弃“插花”思想、树立“种树”理念,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在工作中多一些踏实沉稳,少一些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即使一时没能收获鲜花和掌声,最终也会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富轩)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