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四个把握”是提高各级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关键环节。
一、提升思维能力必须善于把握事物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及其外部联系,是事物外在的、容易变化的方面,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质,顾名思义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它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由事物本身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本质隐藏在现象背后并表现在现象之中。
本质与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首先是彼此对立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特征和内在联系;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其次,现象与本质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而独立存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根本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一定角度来体现事物本质的特征。就事物本身来说,现象依赖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是现象存在和变化的内在根据。
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对于提升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提升战略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还是提升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能力,都需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来把握其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从认识和分析现象开始,只有通过对众多现象的辩证分析和抽象概括,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现象有时候会以“假象”面貌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对现象乃至“假象”做深入系统的分析,在比较中剔除假象进而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认识方法,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正像毛泽东当年所说的那样:“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正因为毛泽东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他才能在革命战争时期透过黑云压城、白色恐怖等险恶和残酷的环境准确预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必胜前景,从而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因为透过各种社会现象抓住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透过纷繁复杂的众多社会矛盾现象,深刻揭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从而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毛泽东早就说过:“用直觉一看就看出本质来,还要科学干什么?还要研究干什么?”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单凭自己的“直觉”去简单下结论,而必须借助科学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来“透视”事物本质。事物的现象常常多种多样、真伪并存,我们必须自觉遵循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深入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正是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要求。
二、提升思维能力必须善于把握发展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任何规律都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管人们是不是认识、承认规律,规律都客观存在着。恩格斯指出:“我们早就证实,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有在这种偶然性中去实现自己的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列宁也曾说过:“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规律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把握,人们完全可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早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就曾深刻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他再次强调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系统揭示并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基础上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我们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树立了光辉典范,为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必须不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也都面临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出客观科学的答案。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不断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并在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理念和有效对策。
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有机统一的。首先,人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这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在自觉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还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绝不是随意的、无限的,必须善于“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如果无视规律的客观性,在实践中不去正确认识规律、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那就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如何在实践中消除这种因不尊重规律而导致的“南辕北辙”的状况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关于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提升思维能力必须善于把握工作关键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善于抓“关键”是领导干部提升自身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环节和基本要求。这里讲的抓“关键”,指的就是在具体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要害、抓“牛鼻子”,而绝不能轻重缓急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
把握工作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也没有什么时候不存在矛盾。在矛盾系统中,那种处于支配地位且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处于从属地位且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不仅如此,每一矛盾中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那种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反那种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矛盾的上述特征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关系。所谓坚持两点论,就是在分析一个事物具体矛盾的时候,必须善于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坚持重点论,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任何矛盾时,必须重点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我们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抓住重点、找准关键,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化解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
善于把握工作关键并以此确定中心任务是我们党做好各方面工作、推进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法和经验。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并依此确定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是我们做好不同时期工作的“关键”。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的过程中,总是不断认识和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关键”,进而根据这个“关键”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进党的事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把握工作关键、抓住工作重心提供了科学的思想遵循和理论指导。
四、提升思维能力必须善于把握政策尺度
政策是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或规范。策略则是为实现自己的战略任务而采取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或手段。政策与策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在这个矛盾体中,主要矛盾是政策,次要矛盾是策略。政策体现的是方向、是目标,而策略体现的是手段、条件,是工作方法。政策和策略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善于把握政策尺度,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高度重视政策和策略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重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系统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本政策和策略。革命导师列宁在他的一系列著作如《怎么办?》《两种策略》《国家与革命》中对制定政策和策略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具体方法等问题也进行过系统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策和策略思想。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策和策略思想,立足中国国情和不同历史条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提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和策略思想,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和策略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参观杨家沟革命旧址时明确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不断成就历史伟业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时代问题、应对百年变局的一把钥匙。党在每次重大历史转折到来时,都既能客观全面地分析研判时局形势,又能够依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使全党在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开创事业新局面。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善于把握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尺度,切实认识政策和策略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要始终坚持把正确认识“两个大局”作为新时代制定政策和策略的前提依据,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制定政策和策略的指导原则,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我们制定政策和策略的价值导向,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制定政策和策略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切实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因时因地因势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并不断根据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对政策和策略作出恰当调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掌握和运用政策和策略的能力,切实增强执行政策和策略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有效的举措,不断开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五、在坚持“四个把握”基础上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
强调“四个把握”,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需要自觉做到“四个把握”。战略思维能力,指的是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格局、总体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总揽工作全局的前提下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业绩。
提高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样需要自觉做到“四个把握”。辩证思维能力,指的是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在实践中坚持运用辩证思维,离不开正确处理本质与现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把握政策原则与采取灵活策略等辩证关系,只有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才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持续健康发展。
提高领导干部的系统思维能力也需要自觉做到“四个把握”。系统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从事物的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层次结构性和动态平衡性维度来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党的二十大把“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论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系统观念离不开“四个把握”,只有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扭住工作的关键、把握政策的尺度,才能真正使系统观念在指导引领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中发挥最佳作用。
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自觉做到“四个把握”。创新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运用已有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创造新事物、形成新思想的能力。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形成新事物或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离不开“四个把握”,不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创新;不把握工作的重心和关键,就不可能实现关键领域的创新;不严格掌握政策的尺度,创新就会因缺乏政策支持而陷入失序甚至失败境地。
提高领导干部的历史思维能力需要自觉做到“四个把握”。历史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党史、国史,认识和把握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丰富经验,可以获得思想的启迪、知识的武装,提高工作本领,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领导干部要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善于辨别历史的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重点与一般、政策与策略等,坚决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舍本求末等形而上学倾向。
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需要自觉做到“四个把握”。法治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有效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同样离不开“四个把握”,不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无法有序推进法治建设;不把握工作的关键和重点,就找不准法治建设的着力点;不把握法律法规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尺度,就不能确保法治建设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
提高领导干部的底线思维能力需要自觉做到“四个把握”。底线思维能力,指的是客观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底线思维需要自觉做到“四个把握”,既要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又要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既要努力找准工作的关键,又要掌握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准“底线”,从而自觉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作者:韩振峰,北京交通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基地执行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