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要更好地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核心内容,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增强各族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视察时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要更好地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核心内容,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情理、事理,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国心、中华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各族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突出理论高度,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对民族工作规律的把握运用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纲领性的重大原创性论断,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讲深说透,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后的学理逻辑。我们要建立完善“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机制,下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盘棋”。一方面,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开展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家认同教育;另一方面,要打破课程壁垒,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体系中,综合运用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交叉学科理论,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格局,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强化“五个认同”。
把握时代广度,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各民族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56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的任务、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前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让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要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理,教育各族青年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另一方面要讲好个人道路选择的小道理,引导各族青年把个人命运同中华民族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将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
体现历史厚度,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的。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经过几千年共同奋斗缔造的,追求国家大一统、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始终是历史主流。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中华文明是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要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在情感上相互亲近,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必须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更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充分利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红色资源,促进各族青年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镌刻在学生心灵深处。
聚焦现实深度,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视察时勉励同学们“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一代青年”。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通过课堂教育强化学生的价值理性,又要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力量,鼓励各族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价值理性转化为自觉行为,突出实践育人,实现知行合一,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落到实处。要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即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德育、智育、体育、美术教育、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在校内扎实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形成各民族学生混班、混教、混住的混合教育场域,使各族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相互理解、增进感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另一方面在校外积极合作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教育基地,有序组织各族青年学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外实践活动,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