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的名字,注定她与青蒿一生结缘。疟疾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传染疾病之一,50多年来,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倾尽一生心血研究,让我国从谈“疟”色变到实现无疟疾。因为这株小草,屠呦呦打破了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零”的纪录;也正因为有屠呦呦,那株可提取出青蒿素的青蒿,成为了“影响世界的中国小草”。
追求真理、执著科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青蒿这种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植物,分布在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河边、山谷、路旁、林缘,甚至身处艰险的石隙,它也能顽强生长。在众人眼里,屠呦呦拥有着克服困难的巨大勇气,就像一株挺立的青蒿,倔强、执著地向高处生长:皓首穷经埋在古籍中,收集2000多种方药、筛选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只为快速找到抗疟灵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还能坚定地多尝试一次,最终找到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将对疟原虫抑制率提高到100%……执著于真理、躬耕于医药,屠呦呦使青蒿素及其制剂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她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医药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坐标。
许党报国、身先士卒,“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对祖国医药科学的向往与探求,是屠呦呦始终如一的人生选择。医药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在科学攻关的道路上,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没有舍身奉献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就难以摘到成功果实。在一次动物病理切片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就要再等1年。明知还不具备临床条件,屠呦呦依然毫不犹豫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以身试药。结合试药成果,科研人员开展了多例“恶性疟”与“间日疟”的临床验证。其间,她的课题组先后分离得到多种青蒿素结晶,并通过鼠疟试验,确认了其中最有显效的结晶——青蒿素。
不慕浮华、醉心青蒿,“科研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对于纷至沓来的荣誉,潜心科研的屠呦呦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依旧钟情科学、向医而行。在屠呦呦心中,青蒿虽没有艳丽的花朵、扑鼻的香气,却能挽救许多生命,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而沉心做科研、把身安在名利外的屠呦呦也同样做到了像青蒿一样淡泊。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推荐屠呦呦参评第三届唐氏中药发展奖,她一个电话打到院长办公室:“我这么大岁数推荐我干吗,要给年轻人!”2016年,她拿出诺贝尔奖奖金中的1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又把100万元人民币捐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创新基金,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中医药科研事业中。捐赠没有仪式,对屠呦呦来说,这就像处理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草木有灵,大医精诚。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